2024年12月14日下午,由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和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学会共同主办的“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学术研讨会在学院楼306会议室顺利举行。内蒙古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院科技处处长图木,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副院长张庆教授,内蒙古农业大学林学院周梅教授,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唐士明副研究员,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生态系主任冯刚教授等十余位老师出席本次会议,研讨会由张庆副院长主持。本次会议由旨在为内蒙古自治区土地学会与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搭建合作交流平台,共同探讨深入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教学科研方面合作的可能性,推动生态学理论学习与实践研究的融合与创新。
会议伊始,图木处长介绍了自然资源部西部能源开发区国土生态与土地利用野外站的背景情况。该生态站选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配备先进的设备和全面的技术支持。图木处长还强调,在生态领域的工作中,无论是环境保护还是国家建设层面,不仅依赖站内工作人员的努力,也亟需高校研究团队的协同参与。
在学术交流环节,周梅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内蒙古赛罕乌拉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建设》的报告。报告从机构建设、数据观测、科研产出、成果应用、条件保障以及人才培养六个方面来介绍了赛罕乌拉生态站的发展历程。周梅教授表示赛罕乌拉生态站的使命是为林业行业服务,因此生态站积极参与了诸如退耕还林工程和田林保护工作的生态效益评估等项目,同时也致力于森林探索、自然教育等科普工作。
随后,唐士明副研究员作了题为《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草地生态系统增碳增效》的报告,从“草地围封对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退耕还草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和“放牧型混播人工草地增碳增效”三个不同的视角,介绍了草地围封是如何增加碳储量并稳定有机碳,这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张庆教授作了题为《毛乌素沙地荒漠化演变及治理》的报告,生动形象的从历史、地理、人类健康、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演变的机理,讲述了毛乌素沙地荒漠化的演变过程、驱动因素以及未来趋势,并指出要基于植物、土壤、微生物等系统的方式来开展沙地的治理。这一报告为区域荒漠化的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最后,冯刚教授作了题为《土地利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的报告,围绕生物多样性的监测与编目、生物多样性变化的机制,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与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冯刚教授重点分析了不同栖息地环境及其相关环境因子对鸟类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为内蒙古地区和国家鸟类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供了重要启示和深远意义。
此次研讨会是对生态学领域产学研结合的一次有力推动,四位老师通过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和经验,为未来高校之间的交流以及与相关野外台站的合作研究,开辟了更多可行的思路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