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7-29日,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在内蒙古呼和浩特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持续利用与减灾专业委员会主办,内蒙古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承办,并得到多家单位的大力协办支持,包括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内蒙古财经大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自治区生态学会、内蒙古自治区草原学会、内蒙古沙漠学会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交错带复合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
本次会议以“气候变化与韧性国土建设”为主题。中国自然资源学会理事长封志明研究员、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彭建教授、内蒙古大学学术副校长胡薇教授、专委会顾问邬建国教授与史培军教授以及专委会主任何春阳教授出席会议。来自全国39所院校与科研机构的近200位专家学者齐聚青城,共襄盛举,探讨气候变化背景下资源可持续利用与韧性国土建设的发展路径。
6月28日上午,在我院执行院长王立新教授的主持下,大会隆重开幕。封志明理事长、何春阳主任和胡薇副校长分别致辞。随后,在专委会副主任、我院副院长张庆教授的主持下,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邬建国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封志明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分别作了题为“为什么自然保护、生态恢复和自然资源利用必须采用景观途径?”、“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水土风沙灾害风险防控与国土空间规划思考”的主旨报告。之后,在专委会副主任、西北大学陈海教授的主持下,北京大学彭建教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白永飞研究员和浙江大学于明坚教授分别做了题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基线:前沿与展望”、“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问题、对策与实践”和“片段化森林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的主旨报告。





图1 王立新教授主持开幕式,封志明理事长、何春阳主任和胡薇副校长致辞,与会代表合影




图2张庆教授主持,邬建国教授、封志明研究员和史培军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图3陈海教授主持,彭建教授、白永飞研究员和于明坚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6月28日下午首先进行了分会场讨论,82位地理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围绕“国土空间韧性与美丽内蒙古”、“北方农牧交错带风沙入河与防沙治沙技术研发”、“沙区资源利用与防沙治沙”、“景观格局与生物多样性”、“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公平与人类福祉评估”、“城乡景观可持续性与城乡融合发展”、“韧性流域与幸福河湖建设”、“草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清洁能源开发与环境影响”等九个议题做了专题报告。




图4 分会场报告风采
分会场讨论结束后,在北京林业大学赵媛媛教授的主持下,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余柏蒗教授和青海师范大学的毛旭锋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夜光遥感与城市信息时空分析”和“青海水库甲烷排放特征及其微生物驱动机制”的主旨报告。随后,在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志锋副教授的主持下,《国际灾害风险科学学报(英文)》(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aster Risk Science, IJDRS)的杜鹃责任编辑和《地理学报(英文版)》(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的于信芳责任编辑分别作了题为“IJDRS 期刊与灾害风险科学研究进展”和“中国地理英文期刊的使命、机遇与挑战”的大会报告。



图5 赵媛媛教授主持,余柏蒗教授和毛旭锋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图6 刘志锋副教授主持,杜鹃编辑和于信芳编辑作大会报告
最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邬建国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史培军教授分别致闭幕辞,对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一致认为此次盛会紧扣“气候变化与韧性国土建设”时代命题,特邀报告高瞻远瞩、分会研讨务实深入,不仅充分展现了我国自然资源与减灾领域的学术深度,更为行业发展锚定了清晰方向。这既是专委会多年深耕的成果彰显,也为学科未来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望专委会以此次年会为新征程的起点,赓续传承、锐意进取,持续发挥专业优势与平台效能,引领行业同仁勇攀学术高峰。同时,呼吁广大科研工作者应始终坚守科研伦理和学术规范,以严谨、求实的态度夯实学科根基;积极拓展全球视野,推动跨领域协同创新,汇聚产学研多方资源,聚焦国土空间优化、生态系统修复、灾害风险防控等关键议题,形成合力,深化成果转化。相信在专委会的不懈努力和全体同仁的共同推动下,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减灾事业必将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为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贡献更为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