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内蒙古草地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建于1992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批准的重点实验室(1997-)和国家科技部确认的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003-)。实验室由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环境与资源学院从事生态学研究的人员组成,传承内蒙古大学成立以来在生态学、地植物学和自然资源科学领域的长期研究淀积,担负发展生态科学、支撑区域资源和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培养生态学人才的三重任务。 人员组成 :实验室现有在职科研、教学和技术人员34人,其中教授及相当职称12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12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8人。实验室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人才工程的入选者、国家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和多位内蒙古草原英才计划的入选者。 科学研究: 传承内蒙古大学成立以来确立的“面向草原、旁及农林”的生态学研究传统,实验室的 研究领域 涵盖基础、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多个方面。目前的重点研究领域有:蒙古高原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及其与气候的关系、草地资源与环境动态监测及保护利用、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动态及生态系统服务、干旱半干旱区生物多样性与植物分子生态和进化、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以及草原区草牧业可持续发展体系和技术。 近五年来(2010年以来)承担和完成的研究项目:(1)在基础研究方面,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 区域特有或濒危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项目和放牧对草原植物表型特征及群落生产力的影响课题;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涵盖草原植物遗传、 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草原碳库储量、动态与调节,湿地植物群落结构与功能,资源型城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以及黄土丘陵区植被与沟谷稳定性关系等。(2)针对国家重大需求, 承担 了国家科技支撑项目或课题,包括退化草原植被恢复与重建、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草地畜牧业适应气候变化和草原生态系统固碳减排技术集成与示范;参与承担了国家环保公益专项碳减排生态调控技术、 国家农业公益专项打草场培育利用、国家牧草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科技部科技基础工作植物群落考察,以及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草地、灌丛、荒漠和沙地固碳专题的研究。(3)面对地方生态文明建设和草牧业的发展的需求,在内蒙古典型生态系统监测评估技术、草原生态用水、草原生产与碳库优化管理、生态系统保护与利用规范、 以及蒙古高原生态系统时空格局与生态过程等方面完成或承担了内蒙古自治区的重大研究任务。 实验室成立以来累计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研究成果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1项)和科技进步奖(2项)、农业部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2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和科技进步奖(5项)、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4项)和突出贡献奖(1项)。 研究平台 :实验室拥有面积为1000平方米的科研和实验用房和价值3000多万元各种仪器设备。用于生物和环境等要素分析的仪器设备有叶绿素分析仪、微波消解系统、自动凯氏定氮仪、脂肪测定仪、纤维素测定仪、氧弹式热量计、总有机碳测定仪、元素分析仪、气相色谱系统、离子色谱仪、粒度分析仪、发光细菌毒性检测仪等;用于生态学野外测定的仪器设备有便携式光合作用测量系统、稳态气孔仪、CO 2 /H 2 O分析仪、露点水势仪、树干液流测定系统、包裹式茎流仪、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等。用于遥感图像处理与地理信息系统硬件、软件有图形工作站、大型绘图仪、大幅面扫描仪、高光谱仪、PCI、ERDAS、ENVI、ArcGIS等。这些仪器设备为本实验室科研和教学的需求提供了基本保障。 实验室在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区建有内蒙古大学草地生态学研究基地,拥有试验草地约700公顷。根据研究项目的需要,建有各种实验研究平台。 人才培养: 实验室人员主持内蒙古大学生态学专业的培养计划的制定,讲授生态学及相关课程,培养生态学学士(1977-)、 硕士(1986)和博士(1992-)和博士后(2000-),以及草业科学硕士(2003-)人才。目前在读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分别为125、121和23人。 交流合作 :实验室是内蒙古大学所属的独立研究机构,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面向国内外、校内外研究开放;设立开放课题,开展合作研究。在未来几年中,实验室将瞄准草地生态学发展前沿,针对国家和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和草牧业发展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长期以来形成的学科优势和地区特色,将实验室建设成为草地生态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卓越中心。 实验室主任 :李永宏教授 副主任牛建明教授